涉外法律服务拓展新空间
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是建设完备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促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于9月5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以“汇智共通,打造国际争议解决和法律服务新高地”为主题,从仲裁、律师、公证、调解和审判等角度,就涉外法律服务新发展阶段的机遇与挑战及相关热点、重点问题展开研讨,总结分享法律服务国际化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的经验。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孙春英表示,中国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推动涉外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涉外法律服务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对于如何持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孙春英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涉外法治问题研究。研究探索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融通的法律制度,提高我国法律域外适用能力,加快形成更加科学完备的涉外法律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丰富和完善涉外法律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加强涉外人才培养。以精准服务国际战略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校、研究机构等平台持续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把握大势、守正创新、积极作为,培养一批知中国、爱中国、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实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高素质、专业化涉外法律人才。三是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加大力度支持中国律师和法律服务机构“走出去”,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支持国内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为我国企业和公民“走出去”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在涉外法律服务方面,北京走在全国的前列,成绩单亮眼。数据显示,目前北京有涉外律师4000余人,37家律所设立了境外办公机构323个。全市24家公证机构2022年办理涉外公证业务占全部业务的32.3%,国际商事纠纷调解平均周期仅28.4天。
北京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燕表示,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北京市相关部门需要汇智聚力协同合作,具体而言,一是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取得新进展。修订完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二是聚焦仲裁领域创新发展,推动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三是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的形成。制定出台《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北京市律师行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北京公证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北京司法鉴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调解领域大力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四是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推动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取得新提升。计划用三年时间,选拔培养包括涉外律师、仲裁员、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和法治岗位公务员在内的百名涉外法治人才。
记者从北京律协了解到,目前,北京涉外律师已经达到4000余人,170名律师入选了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的名单,21名律师入选全国律协“一带一路”跨境律师人才库,45名律师入选全国律协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据统计300余名律师已经加入了各类国际组织,96位律师在其中担任职务,不断壮大的涉外律师人才队伍为我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多项合作在论坛上达成并签署,包括北京仲裁委员会与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签署了涉外法律服务深化合作协议、北京市律师协会与哈萨克斯坦法律顾问协会签署合作协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