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能交通新样板 中国技术走上“一带一路”
当地时间3月18日早6时,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此时正是朝阳升起的时刻,陈效文刚吃完早饭,准备迎接一天的忙碌工作。而从家里到办公室他会与许多当地市民一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陈效文是海信网络科技公司的经理,从中国到亚的斯亚贝巴的近3个月里,他出行时感受最深的就是“等待”。亚的斯亚贝巴是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乘坐公交车是当地最重要的出行方式。但由于客流量大、覆盖率低、发车间隔长、调控不精准,每到高峰时段,在公交车站等上半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当地公共交通急需进行智能化升级,这也是陈效文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原因。
2021年12月29日,在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年的时候,陈效文经过12个小时的飞行来到亚的斯亚贝巴。与他一同“出远门”的除了随身的行囊,还有来自中国海信的智能交通建设技术和经验。
3月14日,海信与亚的斯亚贝巴市政府正式签约智能公交建设项目,陈效文是这个工程的项目经理。从落地的那刻起,他带领的团队将在埃塞俄比亚扎根两年,助力亚的斯亚贝巴市建设现代化智能化公交管理新模式,切实改善当地市民的公交体验,打造“一带一路”智能交通领域的国际合作新样板。
埃塞俄比亚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也是中非产能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国家。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化,从铁路、汽车到智能手机,再到智能交通,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和技术在非洲落地,为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关积珍表示,海信中标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智能公交项目,对中国智能交通行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个项目是由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工程,按照国际化规则运作,中国企业能够中标,说明中国企业具备了与国际企业在海外智能交通市场同台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技术标准开始系统性走向海外市场,这是一个重要开端。
“这是中国企业技术实力和执行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海信国际业务总设计师王永磊看来,中国国内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的交通状况和场景的复杂性放之全球少有,这些场景“逼出”了中国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上的竞争力,锤炼了中国企业在复杂场景下设计出与之适配的系统性方案并将其落地执行到位的独特能力。
王永磊为此由衷感到自豪:“目前,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国智能交通企业已具备了迅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数据驱动发现问题,以AI驱动解决问题。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很多方面已处于领先水平。”
“埃塞俄比亚近年来虽屡有内战,但基础设施在不断改善,尤其是在亚的斯亚贝巴地区,但由于缺乏先进管理模式和智能化技术,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大。”陈效文对国际商报记者感慨道,“在埃塞俄比亚,我一边感受着实际的交通状况一边在心中想着方案,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决心把这个项目做成模范工程。”
该项目作为海信智能交通“出海”第一单,海信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摆在陈效文面前的是一张白纸、一块“硬骨头”,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在无形中增加了项目的推进难度。
“最难的不是语言和地理距离,而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需求差异。”陈效文说,由于智能交通有很强的国情和地域特征,不同国家乃至不同城市面临的问题各有差异,要解决问题就得深入当地。为彻底摸清当地交通状况,他带领团队多次利用工作间隙去街头探查公交车、站点、场站等,不断与国内团队沟通协商改善项目实施方案,终于在3月15日完成当地分公司的成立手续。
现在,陈效文的团队已初步磨出了一套适合埃塞俄比亚国情的智慧公交实施方案,目前项目已进入执行阶段,他想用技术“填平”时间,用2年的努力跨越20年的发展,为当地智能交通产业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