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经贸:更韧更绿向未来

来源: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2022-05-10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1.73万亿元,增长6.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3.8%。中欧贸易尽显活力、韧力与潜力,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中欧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日前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在当前形势下,深化中欧互利合作有利于中欧双方,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中方愿与欧方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打造双方在抗疫、绿色、数字、科技等领域新增长点,为双边经贸合作健康发展持续注入新的动力。

  中欧经济结构互补性强

  谈及中欧经贸合作韧性和活力的重要基础,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在全球经济大格局中,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欧在贸易、投资等双边领域的全面合作,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中的衔接与协作,均在不断深化。其次,从经济互补性来看,在欧洲,发达经济体占主导,经济结构已经是服务化和高技术化,而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门类齐全,在制造方面综合优势比较显著。中欧经济结构之间具有的较好互补性,也使得双边贸易和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张建平还表示,在机制性合作方面,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等各层级交流机制持续发挥作用,双方谈判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还签署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这些都展现出中欧朝着机制化合作的方向不断迈进。

  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生效是中欧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据了解,自2020年年底谈判完成以来,双方一直在开展法律审核等技术工作,为协定的签署和批准生效做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迎来正式生效一周年,生效红利正持续释放。数据显示,一季度,中欧茶叶、啤酒、苹果、酪乳贸易分别增长了54%、21%、69%和56%。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是中国与欧盟在经贸领域达成的重大制度性安排。根据协定,中欧双方互认地理标志超过500个,是中欧之间首次大规模互认地理标志。首批“上榜”的中欧各约100个地理标志自协定生效之日起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第二批各175个地理标志将于4年内完成保护程序,助力更多特色优质名品进入彼此市场,为中欧经贸合作带来新机遇。

  绿色低碳合作前景广阔

  近年来,中欧双方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不断拓宽。2021年尽管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严峻,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仍延续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双边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航空航天、生物、光电、电子、材料等领域的贸易增速超过了30%。双向投资稳中有进,中欧双向投资规模累计超过了2700亿美元,在金融、疫苗研发、新能源、电动汽车、物流等领域投资合作非常活跃。

  中欧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发展潜力大。张建平表示,中欧双方达成诸多共识,在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在相互尊重和相互对话的基础之上推进务实经贸合作。未来,在低碳绿色、能源、科技以及文化教育领域,中欧之间都有较大合作潜力和空间进一步挖掘。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张建平特别强调了中欧低碳绿色发展和能源合作。他表示,欧洲一直是全球绿色发展的先行军,也是目前全球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可持续贸易的重要引领者。欧盟公布“欧洲绿色协议”,并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则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围绕“双碳”目标落地了一系列举措。围绕低碳绿色发展和防止气候变化等方面,中欧之间可以开展一系列系统性的合作。此外,在当前俄乌冲突背景下,欧盟国家决心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中欧在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方面的合作前景广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