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东盟携手链向未来

来源: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2023-07-13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首个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已落户泰国,规划年产量15万台整车,可为当地提供5000个就业机会;华为在柬埔寨与当地医院合作建设室外停车场屋顶智能光伏系统,每年可生产50万度清洁电能,为300多位医护人员和数万名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自贸区建设以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不断提速、升级,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扩大。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远不止于传统贸易的往来,更向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区域布局的方向大力推进。记者注意到,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新兴产业领域互补性强,在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能源电子等产业领域具有广阔合作空间。例如,东盟市场对中国电动车的需求火热,2021年东盟国家电动汽车市场总规模达到近5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26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不断加大在东盟投资布局,过去五年在东盟的市场占有率从不足1%到如今的超过6%。据了解,在生产合作方面,长城汽车和上汽集团均已在泰国建厂生产,比亚迪与合众也将在2024年投产,长安和广汽都宣布了在泰国的建厂计划。

  日前在深圳举行的“中国—东盟新兴产业论坛”传出的信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推进,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东盟国家作为资源供应国和贸易中转国,双方都有从新兴产业中携手开拓增长新空间的迫切需求。论坛期间发布的《新兴产业合作倡议(深圳倡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新兴产业合作的顶层设计。其一,是共建一个机制,助力落实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推动建立工业领域部长级对话交流机制。其二,是共聚一个平台,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中国—东盟新兴产业集群网络与新兴产业成果汇聚中心。其三,是共享一个生态,共同建设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更具平等性、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政、产、学、研、用、商等各方面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形成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后续,随着各项举措的落地实施,中国与东盟包括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经贸合作有望再上新台阶。

  对此,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郭燕认为,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生效,未来大湾区与东盟经贸合作还有更大的可为空间,将为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大湾区与东盟市场互补空间广阔。东盟国家人口、土地、石油、矿产、热带农产品等资源众多,且已逐渐形成庞大、稳定的内部消费市场,部分国家对绿色能源、电动汽车等的需求较大,而大湾区城市群经济较为发达,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随着两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大湾区的电子消费品、新能源汽车、东盟的生产原材料和高端食品等商品贸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此外,中国与东盟部分成员国如柬埔寨、老挝、缅甸等欠发达国家的贸易还有增长潜力,伴随其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进出口规模有望扩大。

  大湾区与东盟产业合作空间广阔。东盟与大湾区邻近,人力和土地等成本相对较低,加之中美贸易和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持续,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开始寻找供应链上游的“中国+”方案,大湾区自身也有产业转型升级、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纺织、服装、玩具、家具及零件组装、低端电子品等生产企业)逐渐外移的需要,东盟由此成为大湾区制造业“走出去”的理想地区。此外,东盟各国近年来也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生物医药和制药行业,湾区与东盟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领域也有较大合作空间。通过合作,湾区企业可尽量避开国家间经贸政治冲突影响,并可节约生产成本,东盟则可受惠于制造业转移带来的技术、设备、投资、就业和财税收入,实现互利共赢。

  大湾区与东盟基建合作和互联互通空间广阔。目前东盟多数国家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国家之间的硬联通不尽完善,基建发展需求处于高位。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成为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的重点领域,需着重加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力、通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合作。中国首次在海外建设的高铁项目印尼雅万高铁将在2023年8月正式运营,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基建合作给出良好示范,双方更多更广的合作前景可期。大湾区在基础设施硬联通方面较有经验,且占据地利之便,可积极参与东盟国家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互开机场/港口新航线或增加航班数目等。两地在制度衔接、创新合作等方面也有较好基础,未来可通过对标RCEP等相关规则,探索更加紧密、便利、互惠的规则对接,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营商环境,并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合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