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发力 激发中非合作新动能
在杭州中非桥的对接推动下,五金工具、美发美妆、医疗医药、水泵水管、二手企业、“非洲好物”六大产业赛道的“拉非客”精英创业大赛,于日前举办的2023中非经贸西湖论坛暨第二届浙商对非经贸合作论坛上正式启动,旨在以数智赋能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和中非经贸发展。
在这场由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市贸促会(杭州市国际商会)、中非民间商会联合主办的论坛上,与会各方多维度研讨中非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新形势下的中非经贸合作出谋划策。针对浙商“走出去”面临的东道国营商环境挑战、跨国经营的金融挑战和合规挑战等,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浙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提出了强化省内服务平台建设、加速生产服务业伴随式出海和推进浙商出海合规经营的应对策略,并强调,浙商出海要积极弘扬浙江精神、“四千精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浙商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浙商故事,重塑和提升浙商在全球的良好形象。
各方热议浙江对非经贸合作是中非经贸合作不断提质加速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中非发展优势各具特色,产业链合作符合双方比较优势的发挥,契合双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链视角下的中非互补合作蕴含大机遇。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3)》指出,结合双方优势,中非产业链合作既可在农产品种植加工、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产业园区建设、建筑业等传统领域深耕厚植,又可在中高端技术制造、医疗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中实现梯度对接和链式合作,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
对于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尤其是产业链合作,报告从中非双方政府的推动、促进企业参与和鼓励多边合作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非产业链合作的加速发展需要政府加强沟通,营造有利环境。报告建议,应基于“五通”理念深入开展中非产业链合作。在加强政策沟通上,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具体方案;在加强贸易畅通上,推动贸易便利化合作,破解关税、非关税壁垒;加强资金融通,提供发展支持;在加强设施联通上,以“传统+数字化”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基础;在加强民心相通上,以技术培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中非产业链合作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推动。对促进中非企业参与,报告建议非方政府致力于营商环境改善,关注将外资项目与本地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以更大程度促进本地生产能力的提高;注重区域性战略,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和跨国合作以更好发挥规模优势和范围优势。中方政府在制度安排方面,可与非洲国家新签或者升级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进一步提升投资合作便利化水平;拓展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和支持金融机构在非洲增设分支机构,加强金融支持;定期更新、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支持境内外中资企业商协会为企业赴非投资提供更好服务。
在中非企业实践方面,报告提出,在考虑风险的同时,结合非洲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发展诉求、合作意愿等实际情况,企业可探索适合当地的合作运营模式,制定并实施属地化经营战略;通过自建或与本土企业合作,实现原材料本地化供应;建立本地营销推广体系,加强绿色产业链建设,积极参与当地基础设施硬件建设。
在鼓励多边参与方面,报告建议,中非合作可以秉持更加开放的姿态,与第三方国家,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不同的国际或区域组织建立符合非洲需求、愿望和发展议程的三边或多边合作项目,持续培育开放性、多维度兼容各方利益的合作方式,提升产业链合作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