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升中企国际竞争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共同发布了《企业海外发展蓝皮书: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报告(2024)》。报告指出,当前,全球格局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汹涌澎湃,既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伴随着错综复杂的风险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建设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全球市场中具备显著竞争优势、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及广泛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
一是进一步提升质量与效益,提高行业竞争力。在利润榜上,美国企业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科技企业和石油企业。例如,苹果公司、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科技企业的利润均位居前列。而中国企业在利润榜上的表现相对较弱,但仍有部分企业如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表现出色。企业应当明确核心业务和竞争优势,确保核心业务的市场领先地位和盈利能力。在保持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降低单一业务风险。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和高附加值市场,通过市场份额的提升来增加销售收入。
二是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美国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普遍较高,这为其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研发投入虽然也在增加,但整体水平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中国入围企业多集中在传统产业,如能源、材料、工程建设、工业制造、汽车等领域,而美国企业在高技术产业,如计算机、互联网服务、半导体、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等领域表现更为突出。这反映了中美两国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应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经费,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增长机制,推动企业在核心技术、关键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是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承担。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结构,突出绿色低碳要求,大力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绿色产业资金融通;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共享出行、循环利用等绿色产品服务;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助推简约适度、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形成风尚;通过加快绿色转型,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报告称,2023年入围“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与上年保持一致,品牌价值较上年出现了下降,入围品牌的平均价值较上年有所减少。这反映了我国企业在坚定品牌建设的同时,也面临内需下降与外贸订单不足以及西方技术封锁等系统性风险。首先,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品牌文化和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次,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行业整合与洗牌加速进行。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的品牌将被市场淘汰,而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洞察力的品牌则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然而,这种整合与洗牌过程往往伴随着资源重组和利益调整,给品牌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报告建议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一是加强国际合作与风险应对;二是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