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官方微信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计划规划

2013年广东省商务发展报告

来源:综合处      发布时间:2014-03-07 00:00:00 

  一、2013年全省商务发展情况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全省商务和口岸系统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省商务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态势,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53.9亿元,同比增长12.2%。

  外贸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915.7亿美元,增长10.9%,占全国份额提高至26.2%。服务进出口1395.1亿美元、增长31%,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51.3亿美元、增长28.3%。

  双向投资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实际吸收外资249.5亿美元,增长5.96%,服务业占比比2012年提高4.5个百分点,超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合同金额占比达68.7%。全年新增境外投资52.4亿美元,增长20.9%,项目平均协议投资额由2012年的447万美元提高至471万美元。

  口岸通关明显改善。全面启动“三个一”通关模式推广,启用广东电子口岸,促成一批重点口岸新建和扩建项目对外开放。全年口岸进出口货运量3.9亿吨、增长3.4%,出境人员合计3.5亿人次。

  2013年,全省商务和口岸系统坚持稳中求进,着力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效益,抓好体制机制建设,重点开展了以下8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重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提高战略谋划能力。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部署,重点开展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专题调研,深入摸排制约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下一步改革思路和措施。牵头广东省自贸园区调研和申报工作,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联合省有关部门在放宽投资准入、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开放创新、法制保障、区域监管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园区建设初步方案得到国家部委的基本认可。组织力量开展优化广东外经贸战略布局专题研究,配合省委、省政府起草《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意见》和《进一步加强与欧洲交流合作的实施方案》,启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经贸合作专项规划工作。

  (二)积极开拓内销市场,多渠道拉动消费。深入推进“广货网上行”,参与企业达到671家,全年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其中广货占60%。创新“广货全国行”,在省外举办广东产品巡回展等活动148场,签订购销合同7852.2亿元,有效促进了工业品内销,全年工业品内销比重达70.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加大省内促销力度,集中推介优质品牌广货,举办春夏、暑期、秋季、岁末迎春四轮促销活动511场,参与企业3.33万家。支持绿色消费,落实国家政策,促进节能家电、小排量汽车和高效电机等产品消费。鼓励信息消费,制定促进信息消费方案,全年信息消费规模超6500亿元。开拓家政服务消费,推进家政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建成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中山、阳江、珠海7个家政服务网络中心。

  (三)推进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逐步健全现代流通业政策体系,出台广东省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工作分工方案,落实暂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推行“营改增”试点,实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每年减免通行费约17亿元,调整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推进工商水电同网同价,切实减轻流通企业负担。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省外广东商贸城、广货展示中心和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等平台建设,认定10家广东商贸城和首批5家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全省已建和筹建的商贸城达到30多家。提升发展物流业,制定《推进珠三角物流一体化行动计划》,加强20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南方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广州、东莞市获批开展国家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壮大发展电子商务,举办2013广东国际电子商务大会,推进广州、深圳、汕头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增长33%。

  (四)大力度拓市场优服务,推动外贸增长取得突破。认真落实国家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省有关部门出台实施细则,用足用好省财政各项扶持资金,营造稳定外贸发展的政策合力。落实省政府与各地市(顺德区)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分海关片区开展工作督导,创新省市、粤港澳、与国际知名展览公司等联合办展方式,力保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增速高于全国3.3个百分点。积极扩大进口,制定省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规划,动态调整省鼓励进口产品和技术目录。全省进口增长11%,增速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大力扶持外贸新业态发展,制定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扶持政策。广州成功申报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旅游购物商品贸易方式出口试点初见成效。

  (五)推动加快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外贸结构。制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全面铺开“省内跨关区外发加工免收保证金”、“促进内销便利化”和内销“集中申报”模式等改革,加工贸易企业“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模式比重达63%,比2012年提高8.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内销额预计达1.5万亿元,占比提高2.6个百分点;东莞以纺织制衣行业为试点实施“加工贸易增效计划”,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加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制定基地培育工作规划,推进评价标准研究;开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企业、出口名牌企业扶持培育工作;在跨国品牌并购、技改贴息、新产品研发、业务培训和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加强扶持,大力培育外经贸骨干企业和外向型龙头民营企业。全省一般贸易项下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别增长14%和18.4%,私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5.7%,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12%,均高于一般贸易进出口总体增幅。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台广东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意见,推动技术、文化、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服务进出口,认定一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佛山市已发展出若干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产业。

  (六)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提高双向投资质量水平。制定广东省创新招商引资工作行动纲要和行动计划,出台产业链招商、保障重点项目落地等政策措施。面向各国驻粤领馆、商协会以及欧美和500强跨国企业开展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全年共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02个,来自欧盟的合同外资、实际外资大幅增长103.3%、107.6%;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增幅高于总体增幅11.7个百分点,融资租赁业务成为深圳市招商引资的新热点。围绕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口岸设施建设的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与粤东西北地市、园区联合组织策划系列针对性强的招商活动,粤北合同外资、粤西实际外资增幅均超全省平均水平。制定走出去骨干企业培育实施办法,联合省有关部门、金融机构搭建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支持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全年对外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达60个,占全省比重达66.9%。

  (七)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提升整体服务效能。着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商务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和商务综合行政执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推进外经贸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在已历经四轮改革、行政审批项目总体削减幅度近80%的基础上,再次取消下放审批事项27项,调整事项接近全部事项的50%。加强贸易摩擦应对,制定了加强贸易摩擦应对工作的指导意见,抓好重点案件应诉,成功应对了美国对我冷冻暖水虾反补贴调查损害案,维护了企业及养殖户的合法权益。推进重点口岸建设,文锦渡、拱北口岸改造扩建工程顺利完工并投入运行,5个港口口岸项目通过验收对外开放。加快通关模式改革,广东电子口岸首期工程于10月31日正式开通启用。扩大关检“三个一”通关模式试点。组织实施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试行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

  (八)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风建设有新改善。厅党组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制定了我厅《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实施细则》,明确了23项共99条细则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敞开大门,广泛深入基层和企业征求意见。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四风”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制定了101条整改措施,修订和创新了20项制度,着力构建反“四风”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了“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实现了教育实践活动和商务发展“两不误、两促进”。我厅被省委宣传部、实践办列为好经验好做法重点宣传报道的十一家单位之一。

  二、2014年商务工作主要任务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第一年,也是省商务厅成立的第一年。中央对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准确研判,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经济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确定了全省商务工作目标任务。今年商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引,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主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促消费和稳出口相结合、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结合、体制改革和环境建设相结合,着力优化商务发展布局,培育竞争新优势,努力开创广东商务发展新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14年商务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货物进出口增长3%,服务贸易增长20%;合同外资和实际吸收外资增长5%。

  围绕上述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10方面工作:

  (一)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商务发展新的动力和活力。

  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商贸流通行业立法,重点选择大宗商品交易、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典当等行业制定出台行业管理条例和规章,并争取地方立法。清理市场准入,重点推进拍卖变更事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备案、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直销行业服务网点方案确认等行政审批事项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统筹协调工商业水电同网同价等配套措施的落实,研究建立降低流通综合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机制。

  创新涉外投资管理体制。配合国家涉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争取开展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在CEPA框架下,进一步争取金融、教育、医疗、生产性服务业等对港澳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对在境外设立非金融类企业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试点境外投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制,推动网上自动登记。争取国家支持广东先行先试,制定扩大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合作的管理实施办法。

  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推进“三个一”通关模式在全省扩大试点,力争年内推广到全省所有具备条件的口岸。推动驻粤口岸各查验单位共同参与广东电子口岸建设,分步建设全省统一开放的口岸通关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大宗货物进出口专业码头便利监管模式。推动所有自动进口许可证打印发放工作延伸到各地级以上市和顺德区。

  (二)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构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大力完善商贸流通网络。推动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城镇发展规划,调整充实完善商业网点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统筹协调项目用地、交通、物流等问题,支持现代大型综合商业设施建设,打造大宗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统筹城乡流通网络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乡镇物流配送和商贸中心项目建设,提升乡镇流通网络现代化水平。积极参与商务部“政府投资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建设。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广东本土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开展网络零售,争取发展壮大一批专业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传统商业企业开展网上销售或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实行“网订店取”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支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出台广东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广州市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力争在B2C零售出口、B2B2C保税出口和B2B一般出口业务取得突破,争取国家支持深圳、东莞、揭阳等市申报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

  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加快推进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着力培育本土物流骨干企业,提升物流业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和系统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完善一期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启动二期建设,提升物流业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城市配送体系建设,促进传统仓储企业向现代配送中心转型。

  优化商务会展发展。推动商务会展专业化、品牌化转型发展,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的专业品牌展会。推动地方特色专业展会与广交会、高交会等大型综合展会联动发展,构建珠三角会展产业带。推动会展业态创新,探索“展会+基地+交易”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网上展会”。

  (三)推进市场环境建设,全方位扩内需促消费。

  加强市场监管。推动地方商务执法队伍建设,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开展电视购物专项整治,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研究建立典当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加强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从业管理,建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网上监控平台。规范商业特许经营和直销行业管理,严格实行商业特许经营备案。

  完善市场监测。推进商贸流通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市场监测智能化水平。强化消费市场预测监测,重点加强对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监测分析,定期发布监测结果和价格指数,争取编制发布商贸流通业PMI指数。完善市场调控预案体系,健全应急商品数据库、应急物资台账和骨干投放企业队伍,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完善商品储备体系建设,加强重要商品(冻肉)储备到位和管理,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检查,提高应急保供能力。完善商贸流通业统计体系。

  多形式促进消费。深入实施“广货全国行”活动,加快推进省外广东商贸城建设,打造广货开拓国内市场的网络体系,推动“广货网上行”,发展网络营销。扩大加工贸易内销,办好加博会及其电子商务平台“加博汇”,组织广东产品巡回展,研究出台加工贸易内销审价办法,推动加工贸易产品检验检疫和质量技术监督相关许可互认。支持地市、重点商协会和商贸流通企业创新营销方式,提高消费促进月活动成效。

  打造热点消费。扩大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消费,充分利用4G(第四代移动通信)发牌的机遇,促进新一轮信息消费。积极发展专卖店、折扣店等业态,促进实惠消费。大力发展餐饮、老字号等传统消费业态,扩大品牌消费。进一步推进家政服务发展,增加服务品种,促进家政服务消费。

  (四)优化外经贸海外布局,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加快打造粤港澳合作新优势。以申报和建设自由贸易园区为载体,着力打造符合国际高标准要求的投资贸易便利、服务贸易自由、金融创新功能突出、监管安全高效的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以金融、物流、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开放为突破口,切实解决CEPA落地难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粤港澳率先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直接交流合作。以招商选资为重点,加强对欧盟、美国、日韩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与广东合作互补性研究,推进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欧洲交流合作的实施方案(2014-2018年)》,制定加强与美国经贸合作实施方案。重点针对欧盟先进制造业和创意产业、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日韩汽车和电子等产业开展点对点招商,引进发达经济体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助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拟定广东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经贸合作的思路举措,推进重点项目落实,加快经贸合作区建设。统筹组织赴老挝、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开展投资合作项目交流对接等重点经贸交流活动,分层次多形式扩大对以东盟为主的沿线国家的投资和工程承包合作;支持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以工程换资源、以项目换资源等方式,获取煤炭、石油等资源产品,争取率先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的新的竞争优势。

  (五)调整优化结构,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千方百计确保外贸稳定增长。落实国家和省稳增长各项政策,拓宽贸易融资渠道,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落实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政策。加大抢抓订单力度,用好广交会、高交会等传统展会平台,创新境外办展方式,打造产品展示和展览中心等新平台。支持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市场。分步推进贸易摩擦预警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应诉工作机制,支持受损产业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出口企业权益。

  继续抓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作为外贸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全面实施《广东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以东莞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建设为载体,完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配套政策和示范企业鼓励办法,指导珠三角地区创建加工贸易企业生产力提升辅导机构。推进加工贸易监管模式改革,扩大深加工结转通关无纸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两单一审”业务等试点,继续推广和完善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积极探索加工贸易电子围网监管模式。

  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机电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出口优势产业集群,扶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一般贸易出口。完善品牌促进机制,重点培育2-3个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和品牌国际化发展。支持一达通等大型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推动在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外汇收支、统计等环节出台实质性支持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扩大出口。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发展,探索建立相应监管体系和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将广州、深圳等市列入国家试点。

  积极扩大进口。按照《广东省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规划》要求,推进省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保税区等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一批进口贸易促进平台。修订《广东省鼓励进口产品和技术目录》,完善进口贴息政策,组织多形式的进口采购活动,有针对性地扩大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的进口。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落实服务贸易各项促进政策,制定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示范园区和重点培育企业综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推动技术、文化、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服务进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支持企业参加“京交会”、“上交会”、“软交会”等专题促进活动,推介“广东服务”品牌。建立统计分析机制及企业数据库平台,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工作。

  (六)创新机制和方式方法,提升吸收外资水平。

  创新产业链招商引资方式。推进落实《广东省创新招商引资工作行动纲要(2013-2015年)》,加大重大招商平台推介力度,选择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新(广州)知识城、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东莞台湾高科技园等园区开展招商模式改革试点,开展金融、航运物流、装备制造、科技服务、商业服务等领域产业链招商。

  创新招商引资合作机制。完善粤港澳更紧密合作交流和联合招商推介机制,创新性办好粤港澳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粤澳赴莫桑比克、南非、阿联酋开展联合推介大珠三角活动。健全与外国驻华、驻穗使领馆及商务机构的更紧密交流机制,强化与大型跨国公司战略合作机制,推动“以馆招商”、“以企招商”,做实投资环境推介与项目对接。积极开展省市联合招商、地块招商、园区主导产业招商、乡贤反哺招商、中介招商、展会招商和网上招商。

  构建全球化招商引资工作网络。健全全省投资促进机构体系,统筹管理和指导广东驻境外经贸代表处工作,加大针对目标国家的投资推广和项目对接等工作力度。完善客户、产业以及项目等信息库建设,与境外投资促进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七)培育跨国经营市场主体,扩大对外投资合作。

  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制定培育本土跨国公司规划,实施本土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型”激励政策,重点支持销售收入50亿美元以上、跨国经营指数全省30强企业在海外合作建设生产基地、营销基地、营运总部,参与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和承揽境外大型工程项目。实施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的“增速型”成长激励政策,重点支持跨国经营指数明显提升,境外资产、收入和人员发展速度快的中小型企业。

  加强投资指引和风险防范。制定广东省境外投资产业导向政策,发布国别投资合作指南、投资产业指引、投资障碍或风险分析报告等信息,引导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加快建立境外投资风险公共保障机制,引导企业用好境外投资保险、境外劳务保险等避险工具。

  健全走出去政策扶持和服务体系。完善走出去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前期费用、启动资金、贷款利息、保费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开展设立走出去股权投资基金,以及建设政府、银行、企业和担保公司多方联动融资服务体系的专题研究,支持境外能源资源重大开发项目。完善易发网“境外投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全球投资需求的国别研究,编印欧美、东盟等重点国家地区投资实务指南系列手册。

  (八)提升粤东西北地区商务和口岸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商贸流通发展。用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南菜北运、农超对接专项资金,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广东(湛江)北部湾农产品流通综合示范园区项目建设。实施“南菜北运”工程,举办农超、农餐、农校对接会,把粤东西北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引入城市市场。

  促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企业的对接转移。组织若干场适合粤东西北各市特点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对接交流会,简化企业转移审批登记手续,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向省产业转移工业园集聚发展。完善外发加工集中审批模式,促进珠三角地区生产制造环节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推动形成珠三角总部基地与粤东西北制造基地合理配套的协调发展格局。

  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外经贸扩容增量。完善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帮扶机制,结合粤东西北实际开展省市联合招商并在组织策划等方面予以支持。对落户粤东西北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地区总部、重大项目予以重点保障,提供配套便利服务。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产业集群研发、创新、区域品牌的支持力度,培育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对粤东西北地区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和应用电子商务等开拓国际市场活动予重点扶持。

  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口岸建设。支持粤东西地区航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国际及港澳台客货运航线。在粤北地区推广“铁海联运”模式。推进粤东西北地区车检场整合发展。协调推进汕尾港口岸红海湾港区、揭阳港神泉港区、湛江港口岸宝满港区、东海岛港区等扩大对外开放。争取国家支持汕头、湛江等地对台小额贸易口岸试行更开放管理措施。

  (九)强化合作互利共赢,提升对内开放水平。

  深化产业合作。以市场和资源为导向,引导省内产业链走出去,在省外配置资源、产能、技术、人才和资本,腾出空间转型,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产业分工合作,由“产地销”变为“销地产”,优化资源市场配置,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支持省内产能丰富的企业向外拓展,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开展贸易合作,拓展国内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以产业合作为重点,大力引进大型央企、优质民企等国内先进产业、企业、技术和人才。引导支持国内大型骨干企业到广东开展兼并重组,投资设立区域总部和服务中心;发挥驻外办事处、省外广东商会和在粤外省区商会力量,动员和吸引省外资源到广东投资发展;以第8届区域发展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等为平台,突出招商引资、引智为内容的经贸合作。

  深化与周边省区的合作。充分发挥广东产业、商贸、物流、口岸、金融等优势,共建跨省合作平台,打造一批跨区域资源配置中心,进一步加强广东在周边省区的资源配置地位和作用。鼓励共同发展多元贸易、加强品牌共享、推广和渠道建设,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以第10届泛珠洽谈会为平台,重点强化与周边省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合作机制的落实。

  (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改进作风长效机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动新一轮行政审批改革,做好审批职能取消或下放后的监管与服务,加强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集中精力抓大事议大事,推动商务工作重心由操办具体事务向谋划总体布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搭建平台、加强服务以及重大政策、理论的研究等领域转变。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巩固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抓好整改措施和责任制的落实,建立健全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确保整改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大多数人满意,努力把教育实践的成果转化为商务改革发展的新成效。

  大力加强商务队伍建设。强化商务系统自身建设,抓好广大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探索干部理论学习和培训的新途径、新方法,坚持在关键、重要的岗位上锤炼干部,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一支经得起改革开放考验、能打硬仗的商务干部队伍。